浏览数量:34 作者:印庆庆 发布时间: 2024-12-30 来源:本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要不断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培养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推动我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科学、高效地实施,进而全面促进幼儿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我园在本学期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沙龙研讨、案例分享、观摩评比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如何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教研活动。
理论学习
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的运动需求,燕幼中心园教师积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紧密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主任蒋海燕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围绕“什么是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为什么设置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等核心问题开展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的理论学习。
沙龙研讨
教师坚持以《指南》和《纲要》为理论支撑,从多个维度对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进行乐深入探讨。我园教师针对体育器械的选择进行了广泛讨论,确保器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能有效促进他们各项运动技能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对专项训练的设置进行了细致规划,力求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动作协调性。
此外,各个年级组还就器械的摆放和场地的利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我们注重场地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由探索、安全运动。同时,我们也关注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创新的游戏设计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亲子自制晨间器械评比
为进一步丰富户外体能大循环的器械,燕幼中心园开展亲子自制器械评比活动,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创意、实用的体育小器械,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身体动作的全面发展。
调整与优化
户外体能大循环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体能大循环的实施情况,燕幼中心园教师围绕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开展了第二次教研活动。
户外体能大循环实施反馈:
(一)大班:
1.轮胎钻不适合大班幼儿体型,改为匍匐爬。
2.前滚翻有难度不适合作为循环的起点,前滚翻、单杠翻一个循环设置两个难点。
3.增加侧滚翻、助跑跨跳鞍马;油桶高、跳、下、往前滚。
4.设计师幼互动游戏,如师幼抛接球等。
5.区域区分明确,器械摆放方向统一。
6.跳绳增加活动形式,如跳长绳、花样跳绳。拍球:双手交替拍、站在平衡凳上拍、提供记录工具记录拍球数量。
7.幼儿自主组合攀爬架。
(二)中班:
1.运动起伏变化较大,改变为逐步起伏、进阶,线路调整:爬-走-跳-全身。
2.教师考虑幼儿运动时的情绪,师幼互动。
3.设置休息区(能量补给站)。
4.羊角球跨跳设置两个,降低高度,同时设置分支路线(难度降低)
5.增加追逐躲避、悬挂、连续单脚跳、起点、终点、拐弯标识。
研讨小结:
在晨锻设置中考虑幼儿年龄段和发展关键经验。
注重晨锻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关注幼儿在运动中的表现。
关心幼儿的出汗、休息、补充水分的情况。
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能力,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挑战。
教师根据研讨结果,绘制室内外体能循环分布图。
区体育教研组的指导与优化
栖霞区体育教研组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幼儿园中心园开展,教师围绕“晨间锻炼中教师的关注要点与环节优化”展开了学习和研讨。我园向区体育教研组展现以《聚焦体能循环,探索运动奥秘》为主题的园本研训活动成果——中大班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
栖霞区体育教研组成员围绕我园的户外体能大循环分组展开研讨,为我园后续体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与优化思路。
我园也在后续的户外体能大循环的开展中进行了优化与调整。
通过材料组合,增加钻爬难度
竹竿的投放与利用
增加投掷动作的游戏
利用空余地方开设足球区
增加翻越高度,投放安吉桶
变化材料摆放,锻炼四肢力量
器械收纳的研讨与优化
通过一次次的研讨和调整,对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进行了全面优化运动线路、增加运动器械、丰富游戏内容、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强化难度递进以及鼓励幼儿参与设计等多方面的优化措施,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户外体育活动平台。
“康健·运动”班级项目活动汇报与评比
为了让教师明确项目化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通过项目活动来增强幼儿运用周围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获取和整合经验,使幼儿的心智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发展。2024年12月30日,燕子矶幼儿园中心园教师们结合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中的实际运动项目案例,进行全园辐射分享,将“行”与“知”融会贯通,以评促教,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
小一班《嘭嘭乐》
中一班《轱辘轱辘滚》
中二班《罐罐总动员》
大一班《竹竿欢乐阵》
大二班《百变扭扭管》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
交流研讨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引领。
让我们在学习中发现,
在发现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