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9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幼儿园下庙分园 发布时间: 2021-10-20 来源:本站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秋冬季节,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学龄前儿童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这种肠道病毒是个大家族,有20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园爆发手足口病,经常一个班甚至整个幼儿园会因此停课。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注意双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3.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5.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6.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7.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手足口病预防法则—家长篇
呵护孩子的健康,首先要从自身细节做起。
不管是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数钱买东西,成年人都会频繁接触到来自外部的千万种细菌。疾控部门相关监测结果显示:成年人手上带肠道病毒的比例高达20%以上,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或者抱孩子,很快就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千万不要忘记家中的孩子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家长们下班后回到家里,要把工作场所穿的衣服换下来、把手洗干净,把自己从工作环境里面有可能带回来的某些不利的因素去掉,再进厨房准备食物,再去抱孩子、陪他们玩耍,这样对孩子就不会有新的威胁。
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到常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更衣、勤通风、晒衣被;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预防效果。
作为家长,当孩子从幼儿园或者学校回家后,家长应督促孩子做好个人卫生,特别是养成正确勤洗手的好习惯,指导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而不是匆匆一冲了事。
外出时更要注意。家长要避免孩子接触患病儿童,以免传染,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进行清洁。家长要刻意对孩子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的培养,流行期间不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接触的频率,以免传染;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外出时应携带洗手液、纸巾等,不要喝生水或是吃生冷食品。家长在接触了婴幼儿的粪便或是尿布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要及时清洗,保持干净。
手足口病预防法则—校园篇
托幼机构及学校等集体单位必须每日加强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当班级或托幼机构发病较多时,根据卫生部门建议及时采取暂时停课措施,防止手足口病蔓延传播。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消退后一周。